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性的反常心理,它削弱甚至断送了教育工作的效果,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副作用。工作要想取得成效,务必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合理的心理。
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解决策略
逆反心理会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,也许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苗头,自然也有也许孕育着开拓创新、求新求异的意识和行为。因此,成人要辩证看待,科学疏导,指导初中生建立辩证的思维模式,摆脱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。
1.引导加强情绪调控能力
指导初中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,加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,遇事就能全方位、客观性、一分为二地看待,并懂得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,也可防止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发生。
2.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
家长要坚持学习,改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,实时掌握子女心理发生的变化,出现的新的特征,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,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和效果,合理避免、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。
家长对子女要树立合理的期望,期望水平要适合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,切不可太高,脱离实际,要不然会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。家长要客观性掌握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,掌握其能力、智力的发展情况,有哪些兴趣爱好、特长等等,建设适度的期望水平,建设与子女的兴趣爱好、特长相适应的期望,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。这可合理预防并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。
3.提升教师德育素质水平
教师要常常接触学生,提升师生互动,掌握学生的需求,从他们的实际出发,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。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,使他们能深有体会,有时代特色。教育方法要达到情理交融,从情入手,以理服人。可采用正面说理、榜样示范、小组讨论、辩论、社会调查、观看录像、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、生动活泼的方法,使学生乐意于接纳道德教育,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。
4.引导少年文化健康发展
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初中生同伴相互间的正当交往,利用进行各类活动,给予良好的交往环境,促使他们积极交往,建设和谐的同伴关系。另一方面要对少年同伴交往作恰当的引导,要利用在学校、班级中营造民主、宽容、友善、平等、向上的氛围,引导少年建设健康向上、积极进取、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。教师应关心、掌握少年的文化倾向,有的放矢地抓好引导工作,对其中存在的某些极端行为和不良思想要抓好思想转化工作,使他们能恰当、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同伴文化。教师能够 采取一定的措施顺应少年文化的特点,满足其合理需求,如可利用创造个性化班级、班级布置富有个性化的方式,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需求。这些措施均可合理降低或消除少年的逆反情绪和行为。
5.创造良好社会生活环境
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,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、形式生动活泼、适合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、活动场所,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,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。并且提升社会文化的管理、提升社会法治的建设,降低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害,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消极情绪,进而合理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。
6.进行细致心理健康教育
学校要定期对少年进行心理教育,协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、出现的新特点,自觉遏制逆反心理的产生。利用进行各类心理教育活动,提升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,使他们能全面地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、看待问题,从认识层面上合理阻止其逆反心理的产生。
,